我們都知道泡腳不僅養(yǎng)生,還可以驅寒,很多人都會選擇秋冬季節(jié)泡腳。但是大家知道嗎?雖說泡腳有好處,但是有些人群在泡腳時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。那此時相信會有很多朋友會問了,到底是哪些人群在泡腳時需要注意呢?
1、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群
泡腳時間較長、溫度過高等因素,可能增加心腦血管負擔。此類人泡腳時水溫不宜過熱,一般在40℃~45℃為最佳;時間也不宜過長,10分鐘左右即可,否則將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,出現頭暈目眩等癥狀。 此外,以下4類人泡腳時也需格外謹慎。
2、糖尿病人群
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比較脆弱,腳部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,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,他們卻感覺不到,所以很容易被燙傷。一旦被燙傷,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,若不及時就醫(yī),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、潰爛,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截肢。
3、靜脈曲張人群
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,腳部溫度的升高只會增加局部血流量,不能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,反而可能加重靜脈回流負擔,導致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,加重下肢充血,使病情加重,很可能把腳越泡越腫,所以千萬不要用熱水泡腳、泡腿,也不宜用熱水袋暖腳或洗桑拿浴。
4、足癬等皮膚病的人群
很多人誤以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癥狀,其實用熱水泡腳反而可能導致繼發(fā)性細菌感染。對于皮膚已經破潰的傷口,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,一定要敞開傷口,干燥通風。足部患有皰疹、濕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熱水泡腳,一旦將皮膚弄破,很容易造成感染。
5、兒童
如果孩子的腳不是很涼,就沒必要泡腳。人體足弓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,此時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,可能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松弛,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維持,長此以往,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。

泡腳時需注意以下兩點:
第一,晚上7~9點泡腳可以補充氣血。晚飯后的半個小時內不要泡腳,這是因為,飯后人體血液大部分流向消化系統(tǒng),以幫助食物消化,此時泡腳,原本應流向消化系統(tǒng)的血液就會流向下肢,引起消化不良等問題。
第二,水溫要因人而異。人體正常體溫是36℃~37℃,泡腳的溫度一般比正常體溫高出2℃~3℃,約為40℃。但應根據不同情況適當調整,比如,腳上繭較多的人,水溫可以適當高一點;小孩皮膚嫩,水溫要低一點;糖尿病患者腳部皮膚不敏感,水溫也要低一點,避免引起皮膚燙傷。
以上5類人群在泡腳方面要多多注意,以免影響到身體健康。足浴丸代加工廠家表示,其實泡腳也是有注意事項的,就比如:溫度要適中,晚上7-9點泡腳最為適宜,時間也不宜過長哦,以免起到反面效果。在泡腳時可以在泡腳盆里面加上足浴丸,這樣效果就更好哦!
文章來自于陜西美芙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foshuan.cn/ 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